面向大众的中文汽车专业网站
面向大众的中文汽车专业网站,提供全球小汽车、巴士与客车、商用卡车和摩托车的互联网知识宝库和专业咨询服务!

把汽车开上信息高速公路!

    
轿 车

    
客 车

    
卡 车

    
摩托车

车名字典影像画廊车型图鉴

  -财富与技术的象征

车名字典影像画廊车型图鉴

 -****众的交通工具

车名字典影像画廊车型图鉴

 -最普及的运输车辆

车名字典影像画廊

 -最有运动感的车辆

欧洲客车制造商关于中国客车品质的观点


在2007世界客车博览科特赖克展览会(BUSWORLD KORTRIJK)开幕前几天,欧洲主要客车制造商(艾瓦巴士、尼奥曼、索拉尼日、范胡尔、沃尔沃、VDL)的高层专业人士举行了一个圆桌会议,专门讨论欧洲客车制造和销售领域目前和未来的瓶颈问题。专业杂志《CAR&BUS》在用四种语言(荷兰语、法语、英语和德语)出版的“BUSWORLD KORTRIJK 2007 SPECIAL”中,以主题“欧洲客车制造商乐观地看好未来前景”(European bus builders looking ahead to the future with a sense of optimism)和副题“亚洲客车制造商还没有威胁到欧洲市场”(Asia bus builders not a threat to European market yet),详细报道了这次圆桌会议的主要论点。

在“中国市场是否开始打乱欧洲客车前景?”(Whether the Chinese market is set to disrupt the European bus scene?)的小标题下,刊发世界客车博览总裁洛克(Luc Glorieux)先生的一段讲话,文中使用的五手或六手欧洲客车(fifth or sixth-hand European bus)概念与中国客车相关联,因而引起部分中国参展商及观众的愤慨。

据悉,金龙员工发现这一报道后,立即起草了一份准备反驳的书面资料,并准备在第二天召开的专业论坛上发表。

因此,洛克先生在2007年10月22日一早赶到金龙客车的展台,向韩志红女士(转江世煌总经理)表达歉意,并在展会结束后不久,向中国其他参展商和客车专业媒体散发了一封公开信(Unabbreviated text about the Chinese market),对《CAR&BUS》杂志的缩写报道“原文主旨尽失”表示歉意,并提供他在会议上的发言原稿。

事实上,欧洲客车制造商对中国客车及制造商的认识,确实存在一定的偏见。在2007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上海)举办的“10+10闭门峰会”上,欧洲客车制造商和中国客车制造商就“中国客车抄袭欧洲”的观点,面对面地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在欧洲人的眼里,中国客车似乎都是抄袭(coping)欧洲的“赝品”,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一些中国客车制造商已经走上自主研发(develop self -innovation)的道路,其产品都是“原创”车型。

欢迎中国客车专业人士就此争论发表观点,请电邮到:webmaster@motorworld.com.cn



《中国巴士与客车》年鉴主编 王健认为:

欧洲客车制造商对中国客车开始进入欧洲市场感到有些“恐慌”,犹如中国客车制造商对国际市场存在许多片面性的“认识”。无论在欧洲或亚洲,非洲或美洲,当地的客车市场都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实,制造商如何发掘用户并赢得用户的信赖,这才是中国制造商要与欧洲客车制造商较量的关键,也是中国制造商应当从国际市场竞争中学习的要义。

中国客车“够用就好”的品质与欧洲客车的“豪华配置”相比较,确是存在数量级差异的客观事实。然而,越来越多的国际用户,包括欧洲用户选择中国客车,自然会导致欧洲客车制造商把中国制造商视为主要竞争对手。

中国古代兵法上有一个准则: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用来解读现代商业竞争,欧洲客车制造商藐视中国客车制造商属于一种很正常的策略,中国制造商对此完全不必大惊小怪;反过来,中国客车制造商应当从他们的“恐慌”中增加一定的自信,做好国际市场营销工作。

BUSWORLD是全球客车业界公认的历史悠久、规模****的专业贸易展览会,无论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它已成为展示最新客车技术和产品的舞台,也是连接全球客车制造商与用户的桥梁,中国客车要走向世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通道。

西方有句闻名世界的谚语:条条道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说的是做事情不只有一种方式,套用到行业上则意味着中国客车走向世界的道路和模式很多。BUSWORLD只是众多客车专业展会中的一个,IAA(国际商用汽车展,德国法兰克福)、Transport Public(公共交通车辆及设备展,法国巴黎)、Euro Bus Expo(欧洲客车展、英国佰明翰)、Bus & Business(巴士与贸易展,意大利维罗纳)、FIAA(巴士与客车国际展,西班牙马德里)……,世界各地举办的各种巴士与客车专业展览会都是值得中国制造商考虑选择的!

正如中国各地正在蓬蓬兴起的各种巴士与客车展会一样,制造商们如何选择参加展会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问题。在商言商,花最少的钱参展并赢得最多的客户和定单,才是衡量一个展会成功与否的关键。


《中国汽车报》客车版编辑 孟莉认为:

不论我们是否愿意,也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中国客车已经被欧洲同行视为竞争对手。近几年,中国客车出口量迅速增长。在东南亚、中东、东欧等欧洲二手客车的传统市场,中国客车已经让欧洲同行产生了一定的恐慌。

我分析,这种恐慌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中国客车业的成长速度让欧洲同行震惊。几年前,刚刚兴起的中国高速公路客运基本由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产品垄断。几年下来,外国品牌客车在中国客车市场早已风光不再,被严重边缘化。现在,中国客车企业又开始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并威胁到欧洲客车的部分传统市场,他们当然会有所反应。二是中国客车业走的是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所遵循的产品价值也与欧洲客车企业不同。这种差异增加了双方互相了解的难度,在竞争中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敌意。中国客车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一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件事提醒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是中国客车参与国际竞争的当务之急。每家中国客车企业都有责任在国际市场上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也维护中国客车的品牌形象。


《汽车商业评论》杂志记者 葛帮宁认为:

卢克言论事件留给我们的讨论和思考仍在继续。

这几天来,我陆陆续续收到很多反馈,有来自企业的,也有来自媒体同行的,大多数都表示了对《卢克言论风波》的支持。我得感谢这些理解和支持我们客观公正报道新闻的同仁们。

尽管事情并非像想像中那么完美。包括我曾想做出的一些努力,以及原有的一些计划也因为种种原因胎死腹中。但市场不相信眼泪。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卢克如何表达了他的歉意,也不在于拥有民族情结的我们如何义愤填膺地要求事件的始作佣者《BUS & CAR》能够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

那么,透过这起事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在哪里?我认为是欧洲客车制造商对中国客车制造商的态度。中国客车在全球攻城略地,虽然让这些老牌劲旅说不上“恐慌”——以目前态势来看,这个词未免有点夸大,但至少是让他们绷紧了头上那根弦。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2年多前采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邵奇惠时,这位老人家冷静、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汽车工业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回来后我在《采访手记》中就写下了下面几段话。

“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始终都被他的忧国忧民的情绪所感染,被他的冷静、理性、平和的思维所吸引,被他的谦逊和宽广的胸襟所感动。在有关中国汽车产业将何去何从这样深层次的话题上,他都能像解方程式一样层层递进娓娓道来,在缜密思考后他首次公开提出‘应从战略产业角度发展我国汽车业’,其观点之鲜明、论点之确凿让你不得不信服。”

“与邵奇惠对话,记者感觉在他身上有一种看不见,但却散发着光芒的力量深藏不露,这种力量是建立在他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站在高处一览众山的光明坦荡之上。这种力量能够让所有关注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仁人志士看到,中国汽车业真正的危机其实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苍白。这种苍白的背后,是国内有些人和单位用半真半假的数字,包装和粉饰汽车业的太平。勇于揭开这种苍白面纱的人,理当受到人们的尊重。”

“在邵奇惠看来,中国汽车业应该突出自己的个性和声音,突出自己的特色和空间。而中国汽车人只有摒弃世俗的浮噪和繁华,从战略产业的角度发展中国汽车业,才能超然于虚荣的诱惑和纷扰的喧嚣,才能牢牢把握住中国汽车业的命运。”

“只有这样,中国汽车业才能走向成熟。”

那次采访之所以让我记忆深刻,是因为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在经历了2002年、2003年的井喷后,2004年进入调整期,让很多汽车企业感受到了市场的冷酷,于是,各种各样的论调见诸报端,在此背景下,邵老提出他要站在战略高度来发展汽车工业的观点。

中国的客车业难道不也如此?

《商用车品牌营销》作者 曲涛认为:

今年比利时车展的消息完全被卢克的一段讲话所带来的风波所掩盖。卢克是世界客车博览的总裁,在中国客车业的人士看来,他的讲话可以认为是欧洲企业发出的一种声音。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很多媒体都有报道,我在这就不多讲了。

首先声明:本人并没亲身经历此事,所闻所见只是通过行业媒体和亲历朋友的讲述,本人对上海的BAAV也不报有恶意,虽然有些看法,但是每年还是会去参观。

《汽车商业评论上》摘录了卢克的一些话:“中国的客车制造商对他们的产品充满信心。他们认为,模仿西方的车辆设计是对他们工艺能力的****挑战。如果你的产品没有在中国市场被人模仿,那么你就做得不够好”、“尽管中国的客车产品从价格上,比欧洲的二手车还要便宜,但是从可靠性上,和那些欧洲的五手车、六手车差不多。”这些话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方面问题,一个是关于是模仿,还有是关于品质。

这两个问题如果放到五年以前,我想我们是没有底气反驳的。我们确是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但是卢克犯了一个很多西方人都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西方社会五年只是日历更新,但是在中国却是日新月异。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会借助于产业内的先进之处,模仿难道不是一种学习手段吗?至于是不是抄袭要由法律来界定。

我也确信有些企业是做得不够检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而且在市场竞争中,那些只会模仿别人的企业,比如牡丹,已经被淘汰出局,而象金龙、宇通这些善于创新的企业正在成长壮大。还有关于对产品品质的质疑,这个问题我们有更有力的反证:近四五年来,国内品牌客车在客运市场的快速增长和国外品牌的全面溃败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众所周知,中国客运业可能是全球客车使用环境最恶劣,对客车品质的要求最高的行业。国内品牌客车曾经只能应用在中短途客运市场,但是近年来,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以宇通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客车品牌在新一轮的客运换车中,成为了一些国际品牌的替代品。

以卢克为代表的欧洲客车业发出的这种声音,除了对中国的主观臆断外,更多的是面对中国客车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不适合感,或者说是一种恐慌,其实这不是坏事。中国客车业之所以腰杆挺得比乘用车硬,主要原因是我们有自己的行业主流品牌,有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有巨大的市场容量,有适应市场的营销模式,有让人羡慕的成本优势等等。这些都是客车业快速成长的原因所在,中国客车走向世界正在成为事实。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成是客车产业内的“中国威胁论”,关注但无须激动。
  
其实之所以卢克会发出这个声音,还有是他们对中国客车市场的不理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高档次的豪华客车在中国会没有市场?那么悠久的国际品牌中国用户会不买账?客车业的发展不能就客车论客车,而是要放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考虑。西方国家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人文社会都高度发达,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高技术水平高品质高成本的客车产品是适合整个社会环境的,并且在没有外来力量的时候形成了较为良性的发展循环。

同样道理,中国的客车发展也要遵循中国的社会需求,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近年来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是还无法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客车产业发展一定要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相匹配,客车发展不太可能与西方社会相一致。两种客车产品放在一起,中国客车肯定会落在下风,但是我们拥有市场。阿里巴巴的CEO马云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论断:技术只是工具。高技术水平的产品并不一定拥有市场,中国客车的优秀之处除了自身超强的学习能力外,还有就是我们找到了赢得市场的方式。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要感谢卢克,他的言论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欧洲客车界对我们的真实态度。中国客车业要从中感知自己的强大,增强走向世界的信心,但是我们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特别是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


相关链接

OICA——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国际性组织),由43个国家的汽车贸易协会组成,包括主要汽车制造国家,覆盖了全世界的汽车工业。该协会开展的活动包括技术、产业经济政策,工业统计,以及协调国际汽车展示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是该组织的成员。

IRU——国际道路运输联盟(国际性组织),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组织,共有70余个国家的政府和私营企业会员,在国际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是该组织的成员。

UITP——国际公共交通联盟(国际性组织),联合国成员机构,拥有2000多个会员,遍及世界近80个国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中国汽车城网站等机构是该组织的成员。

FBAA——比利时巴士与客车运营商协会(法语缩写为FBAA,荷兰语缩写为BAAV),全国性的组织。中国许多媒体误传该机构为世界客车联盟,以为是一个国际机构。

CAR&BUS——比利时巴士与客车运营商协会(FBAA)主办的一份专业客车杂志,报道和评论巴士与客车行业的情况,以荷兰语和法语出版,月刊(全年10期)。

巴士(BUS)词条(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客车制造业(The B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的陈述:

The world's major bus manufacturers include the United States, Thailand, South Korea, Japan, Venezuela, India, Canada, New Zealand, Poland, and Brazil. A number of bus manufacturers are subsidiaries of automobile companies, but others are independent firms. Most bus companies sell their vehicles both in their own countries and to other nations. Bus production, however, …

本站解读

在西方知识精英的眼里,既没有把欧洲客车制造商,也没有把中国客车制造商列入世界主要制造商的行列。客观地说,他们与客车制造业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以上陈述表明:他们对全球客车制造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因为中国早已成为全球客车制造业的中心。

因此,中国客车行业的专业媒体,应共同担负起向大众和社会各界传播客观事实的责任,特别是在国际的范围内。


数字与事实
提供系列有关中国与世界各国汽车工业的统计数字、专题报告...

网络链接
收录汽车专业网站,包括中文简体或繁体,以及英文和其它文种...

专业服务
提供专业出版、外文翻译、汽车礼品及定制CD-ROM多媒体服务...

会议展览
报道世界各地举办的汽车展览、会议信息和各种汽车竞赛活动...

模型汽车
曾经风靡全球的模型车已开始在中国普及,你喜欢收藏一辆吗?...

国际标准
系统介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汽车工业标准和制度...

国际组织
介绍汽车工业及其相关的国际组织、机构、团体等...

专业媒体
推介世界汽车工业及其相关的专业媒体(图书、杂志、CD-ROM)...

驾驶指南
为驾驶员人提供实用的知识和工具,如网上地图、国际驾驶执照等...

汽车爱好者
报道汽车行业的历史事件、重大新闻和名车趣闻轶事及车迷之家...






特别报道
  关于我们 刊登广告 联系我们 隐私说明 法律声明 网络链接  
面向大众的中文汽车专业网站
主题:   轿车工业 |  客车世界 |  卡车天地 |  摩托天地 |  中国汽车
信息:   国际标准 |  国际组织 |  专业媒体 |  驾驶指南 |  会议展览 |  数字与事实
  Copyright 1997 - 2001 Motorworld Websit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